发刊词
新年伊始,万象更新
百花艺苑,异彩纷呈
在这天增岁月人增寿的祥和时日里,本人创刊的《黑石书画》面世了,愿它为节日带来喜庆,为人们增添愉悦。
办这么一份小报,是一个毕生钟情书画事业者的日久宿愿,是一位多年从事基层文化工作者奉献社会的放胆尝试。立足古州,放眼艺苑,缘结道友,倾心书画,切磋技艺,继承创新,研讨赏析,服务社会,是它的宗旨和目的。祈盼它的诞生能为广大书画道友们提供一个展示艺品的平台,一个研习经典的堂所,一块切磋技艺的田园,一方联谊交友的热土。
该报为对开八版,每季一刊,初设栏目有:经典拜读、大家鉴赏、佳作推荐、作品点评、技艺传习、砚边絮语、文化资讯、艺苑撷英等。
衷心恳望诸位书画家及书画爱好者热情支持,积极参与,踊跃赐稿。惟愿在大家的携手相助下,这枝初绽的艺苑小葩日渐灿烂夺目。
经典拜读
隶书范本之《石门颂》
放纵舒展 瘦劲开张 飘逸自然
全称《汉司隶校尉犍为 杨君颂》,又称《杨孟文颂》、《杨孟文颂碑》、《杨厥碑》。东汉建和二年(148年)十一月刻,汉中太守王升撰文,为顺帝初年的司隶校尉杨孟文所写的一篇颂词。全面、详细地记述了东汉顺帝时期司隶校尉杨孟文上疏请求修褒斜道及修通褒斜道的经过。摩崖汉隶,是“石门十三品”之第五品,属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门颂》原刻于陕西省襄城县(今汉中市汉台区褒河镇)古褒斜道的南端——东北褒斜谷之石门隧道的西壁上。此处是横穿秦岭、连接八百里秦川和汉中盆地的交通要道,古称褒斜栈道。由于形势险峻、开凿困难,故历代文人歌咏、题刻者甚多。1967年因在石门所在地修建大型水库,乃将此摩崖从崖壁上凿出,1971年迁至汉中市博物馆,保存至今。现保存于汉中市博物馆。
《石门颂》的艺术成就,历来评价很高。其结字极为放纵舒展,体势瘦劲开张,意态飘逸自然。多用圆笔,起笔逆锋,收笔回锋,中间运笔道劲沉着,故笔画古厚含蓄而富有弹性。通篇看来,字随石势,参差错落,纵横开阖,洒脱自如,意趣横生。《石门颂》为汉隶中奇纵恣肆一路的代表,素有“隶中草书”之称。文中“命”、“升”、‘诵”等字垂笔特长,亦为汉隶刻石中所罕见。《石门颂》对后世影响很大。
此摩崖书法古拙自然,富于变化。每笔起处以毫端逆锋,含蓄蕴籍;中间运行遒缓,肃穆敦厚;收笔复以回锋,圆劲流畅。通篇字势挥洒自如,奇趣逸宕,素有“隶中草书”之称。杨守敬《平碑记》说:“其行笔真如野鹤闲鸥,飘飘欲仙,六朝疏秀一派皆从此出”。
题贺作品
陕西省书协副主席兼秘书长
史星文
陕西省书协副主席、西安市书协主席
石瑞芳
陕西省书协副主席、咸阳市书协主席
邓宇春
咸阳市书协副主席兼秘书长、
骊山印社社长
董扬
咸阳市美协主席
成中艾
咸阳画院院长
王小舟
原咸阳市作协主席
杨焕亭
国家一级美术师
安鸿翔
长安书画名誉院长
张新生
陕西省青年书协副主席
王江
咸阳市文联副主席
陈天民
书法报《书画天地》编辑部主任
亓宏刚
书家推荐
唐永平,男1970年生于陕西乾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书法家协会创作委员会委员、现任咸阳书画院副院长。
书贵自然
在当今书坛,一时出现了“尚式”的风气,拼接、染色、做旧之风大行其道,加标题、添题跋等,五花八门。似乎不这样做,就不能吸引人的眼球。就如同一位佳人,脂粉气太浓,已到了令人生厌的地步。当今社会各类艺术门类进入了“快餐文化”时代,人们浮躁的心里已不能回归到平静的体味自然书写之美的状态。
然而中国古代各门艺术的最高境界是“自然天趣”,书法艺术也不出其外。东汉蔡邕《笔论》中云“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咨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毫不能佳也。”宋苏轼《评草书》中云“书出无意于佳乃佳尔。”清傅山《作字示儿孙》中更是提出了“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的作书观点。这些美学思想的渊源可远溯到战国的老庄思想。老子《道德经》中的“大巧若拙”和《庄子》中的“既雕既琢,复归于朴”正是这种美学思想的体现。
古代书论中常将书法的最高佳境称之为“逸”。“逸”本意指“放纵”,即不拘陈规,随意而行。在书论中,“逸品”说较早由唐代李嗣真《书后品》中提出,其称“钟、张、羲、献,超然逸品。”书论中的“逸品”是在“神品”的基础上,更强调天真烂漫,所谓“颓然天放”,“无意取态”。“逸品”将创作过程中的“初无意”,“本不求工”而获取的艺术效果具体化为一种艺术的品格和审美的典型,如历史上的二王、颜真卿、旭素、杨风子、米芾、董其昌等人的作品。但同时人们又认识到,要创造高妙、天然、率真的作品,在依赖于“无意”、“自然”的同时,又必须依赖于精熟的笔法。也就是说,关于高度自然的创作精神与高度精熟的技法之间辩证关系的理论,便构成“自然天趣说”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无意”、“天然”并不是一味的“任意”,否则,一个从未受过书法训练的儿童任意挥写的“作品”就是最美的了。而“精能之致,反造疏淡”和“熟后求生”,正说明了“无意”、“天然”乃是书家在掌握技法后要追求的自由境界。“疏淡”和“生”是书家在前人所创造的美的起点上进一步表现对美的新认识和新创造。
同时,自然地书写又要建立在表情达意的基础之上。唐孙过庭《书谱》中云:“岂知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清刘熙载《艺概》中又云“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是则理性情者,书之首务也。”也就是说自然的书写是书家真性情的自然流露,这也是书法艺术奥妙之所在,是“情”与“形”两者高度辩证的结合。
综上所述,再来审视当今的书坛中存在的一些刻意设计、重形式的现象,是与中国书法的审美取向格格不入的。作为一个有担当的书家,要有回归艺术审美本源的自信和勇气,不能过多的重形式,炫技巧,而是在掌握了精熟的技巧基础上,崇尚自然、率真的审美观,在书法的本体和本质上下工夫,注入书家本人的主体情感,弘扬“真、善、美”的传统人文精神,强化个人风格,借古开今,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艺术精品。
唐永平书法鉴赏
技艺传习
书法的内核-笔法
学习《书谱》心的之一
师荃荣
笔法之于书法,犹苹果核之于苹果也。苹果核决定了苹果的质地和味道,而书法的笔法直接决定书法的形体和品位。故有“笔法--书法内核之说。
笔法,是对历史上诸多书法家实践的科学总结和集大成,随时代的发展和积累日渐丰富。孙过庭在《书谱》中对书法有一段十分精到的论述。他将笔法首先概括为“执、使、转、用”,然后条分缕析加以说明。“执,谓深浅长短之类也”,这是论述执笔之法:所谓深浅,是指握笔深浅程度。所谓长短,是指执笔手指与笔尖的距离,长即执笔较高,靠近笔的尾部,短即执笔较低,靠近笔的头部。“使,谓纵横牵掣之类是也,”这是论述运笔之法:所谓纵横,是讲运笔的去向。纵,指上下运笔,即提按之谓也。横,指左右运笔,即行于留之谓也。行与留既是一对矛盾,有事两个不可分割的运笔之法,所谓“行处皆留,留处皆行”。“行处皆留”,是说在行笔时如遇千斤之拒而且战且行,这样运笔才有涩感,形成的笔画曲而不曲直而不直,内含丰富,劲健有力。“留处皆行”,是说在该留笔的地方,要用锋暗渡,否则就会形成柴担和鹤膝。所谓牵,实际就是通常所说的导,凡笔顺向运行者谓之导,古人有“导之若泉注”之说,用这样的运笔方法书写和行程的笔画,使人有淋漓畅快之感。所谓掣,就是逆送的意思,是运笔时欲上先下,欲下先上,欲左先右,欲右先左。“转,谓钩环盘纡之类是也”,是讲行笔之法。说的更具体点,就是讲行笔的转折呼应,也就是行笔进间的感觉和点画之间的搭配。钩,是指屈形笔画的行笔过程。环,是指围形笔画的行笔过程。盘,是指曲折的重叠笔画的行笔过程。纡,是指旋绕笔画的行笔过程。“用,谓点画向背之类是也”,是讲字体的点画安排和结构布局,是对上述所有笔法的综合运用。所谓向背,是指字体左右两部分的相向与背离。在这里孙过庭只用了言简意核的四句话,从执笔、运笔、行笔到用笔,讲的头头是道,既有严密的逻辑层次,又有丰富的内容涵盖。阅后使人有“文约理瞻,迹显心通”之感,相信也一定能收到“披卷可明,下笔无滞”之效。
笔法是书法的语言。你真正的进入书法的殿堂或想同历代书法家对话,成为名符其实的书法家或书法鉴赏者,就必须弄懂会通笔法。因为书法艺术的技巧,是创作和鉴赏作品的基础,只有将这两种技巧融入感觉,升华到感悟中,才不会写出糊涂乱抹的“外行”字来,才不致被挂着“书法艺术”的牌子的假货所迷惑。然而据余观察,当今习书队伍与日俱增,相见都言必称“笔法”,但真正会通着寥寥,一知半解者居多,隔靴搔痒者亦不少。所以有必要在书法教育中,多花点时间,请真正的内行给大家补上这一课,让更多有志于书道者能走上修行的正道,大小能结出个正果。否则,不少人自以为悟道很深,实则还在殿堂门外徘徊,不仅自己对笔法精到的好作品嗤之以鼻,而且还给初入书道的爱好者和孩子们以讹传讹的进行误导,以己之昏昏,焉能使人昭昭,那实在太可悲了。说句老实话,多数人还是未能有幸碰到明师指点,才误入歧途的,有意打肿脸充胖子者总是少数。当然笔法并不是一点就破,一说就会的,而是通过长期刻苦临摹才会真正的上手。认识笔法提高眼力,对每个习书者都是必须要走的第一步。
(作者系乾县老年诗联学会会长)
文化简讯
3月9日上午,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梁桂先后到乾县文化馆、县供电分公司,调研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情况。咸阳市市长卫华,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马俊民,我县县委书记刘永锋,县长谢军,县委常委、副县长魏志诚,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崔骏参加调研活动。
在县文化馆会议室,梁桂认真听取县文化馆的基本情况介绍,先后到馆志摘要室、书画展厅、艺术档案室、民间工艺展览室、范紫东生平成列馆等处,实地查看县文化馆基础设施建设和群文活动开展情况,还走进培训室,与正在排练戏曲、舞蹈的群众握手、交谈,饶有兴趣的观看了正在排练的秦腔《三滴血》选段。梁桂对县文化馆在档案保存、群文活动等方面取得的成绩给与肯定。
乾县文化馆被中国文化馆协会书画专业委员会确定为书法培训中心。
乾县老年书画诗联学会正在发动会员创作书画和文学作品,积极筹备纪念学会成立二十周年。
近日,我县书画作者张文捷、倪永刚、齐勃被吸收为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作品选登
马碧峰
赵爱民
2015年乾县加入陕西省书协会员作品选
张文捷
倪永刚
齐勃
乡贤遗作 民国乾县参议长
朱揆九
书法点评
点评嘉宾介绍:
陈天民,咸阳师范学院客座教授,曾获得第三节中国书法兰亭奖·教育奖和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艺术创作奖等。
此幅行书“春华秋实”条幅率意自然,用笔开张、结字开合有度,章法结构完整,字里行间还透出几分闲适雍容,可见作者有一定的创作能力。如“春”字的长撇,“华”字的横画,都写得雄强有力,这难能可贵。仔细推敲后,有如下建议:
一、用笔方法太过单一,书协速度过快,以致在行笔转折时技术动作缺失。如“华”字竖画,“秋”字横、竖、撇画在行笔中缺乏提按和使转,再边提边拧转收锋。建议作者在今后的学习中多临经典范本,掌握技术要领,使点画厚重有力(作者可借鉴范字);
二、落款上下留出的距离虽大致相等,但视觉上仍有下坠感。建议将落款上提至“春”和“华”字之间相对应的位置,效果会更好。
此幅行草条幅作品点画活波,结字收放自如。作品整体上视觉冲击力较强,全篇疏密相间,参差错落,作者在创作中多用字组,通篇形成多个节奏段落,有的两个一组,有的三个一组,并且每个节奏段内部关系比较密切。然细品,有以下不足:
一、书法的语言是书法家表情达意的工具,对于书法爱好者学习书法来说,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法度”,诸如笔法、之法、章法等,建议作者通过临习经典法帖加强学习;
二、书作中“野人家”三个字虽外形连在一起,但相互之间缺乏体势的顾盼呼应,“人”字的用笔较板滞(作者可借鉴范字),直接影响到作品的气势;
三、行草书作品最注重气势连贯,书作中有的节奏段之间缺乏气息的承接,如“流水处”与“影落”之间,有一种摆布拼凑的感觉。作者在今后的学习中一定要仔细观察,认真体会,才会有更大的进步。
此幅隶属作品取法东汉时期隶书,结字端庄平正、波蝶分明、字势飞动。书作整体布局字距大,行距小,充分体现了隶书的形式美特点。行书落款与正文隶书,一动一静,相得益彰。然从更高的要求来水,有以下建议:
一、注意加强用笔的力感。由于运笔较慢又过分强调线条两端,忽略中间,伤于空怯,“象”、“自”、“茶”、“青”等字尤为突出(作者可借鉴范字)。建议作者选择气息高古的汉隶临习一段时间,以增强运笔的力度和速度,使点画更遒劲;
二、该作中将“万”字写成简体不妥。另外,各字无论笔画多少,体态大小一律。出现这类问题,表面上看是创作方面经验不足引发的,实质上还是由于临帖不够深入造成的。作者可多临习汉初末成熟的隶书作品,体会其结体的大小疏密、奇逸多变,将这些艺术元素学以致用,创作水平自然不俗。
在行草书结字中如何识险与造
陈生益
识险与造险是学书者在临帖与创作中,在结字方面普遍存在的一个难题,亦是容易忽视的问题。凡事经典法帖,凡事高水平的书法作品,无不把平正与险绝这一对矛盾对立统一规律处理的很和谐,很自然。
据我(2004年至今十多年)的书法教学实践发现,中老年学员对这个问题是比较模糊的。中国现代书法大家沈尹默先生曾经说过,毛泽东在1949年进北京后也遇到同样的问题,主席当时对行草书的识险、造险也是不大清楚的。后来沈尹默先生教给主席三句话,是这个问题在短期内得到了解决。事情是这样的,毛主席在四十年代前,书法方面一直受郑板桥的影响,49年进京后,请沈尹默先生做他的书法老师,沈建议主席学习怀素大草,主席欣然同意。沈先生建议的理由是:郑板桥在书法上属小家之气,把篆、隶、草、行、楷混在一起写,不符合书法“取百家米熬一锅粥”之理,而是掺沙子,不融合;怀素是主席的同乡长沙人,虔诚研究禅理,大草写的非常大气,独具风格。主席领导全国人民一心建设新中国的思想气质,跟怀素是相似而相通的。开始一个月可以与主席见一次面,交谈书法。后来因为党政军大事都要请示主席,主席工作太忙,中办也不安排与沈先生见面。主席在过春节时专门请沈先生在家里做客,主席提到行草书结字造险问题,沈先生给主席讲了三句话,主席豁然明白。那三句话呢?
大胆疏密。密处不透风,疏处可走马或可放牛,在一个字内可造成疏密的强烈对比,在通篇章法上可有疏密对比。
缺一角。指左右结构的字,科头齐脚不齐(师、揽);亦可脚齐头不齐(教、微);还可左右参差错落(静、湖、好);中间空灵透气(道、明、期)。上下结构的字,一般为头脚右(思、惠、台)。黄庭坚的行草书有左突右冲的穿插之风,亦可参考。
横竖画不与田字格平行,呈上下开合关系。依沈先生的要求,中办还专门为主席制作了大小不等的许多铜方框,让主席平时写字时自鉴,受到了很好的效果。
毛主席在工作之余,坚持临写怀素大草不间断达六十年,到1965年,把怀素大草学到手,很成功。后来主席把他的自作诗词用大草重新写了一遍。其代表作有《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西江月》·井冈山、《忆秦娥》·娄山关、《七律》·长征等。不懂的人叫“毛体”,实质上是毛泽东对怀素大草的理解和发展。
上文作者系中国书协会员、陕西老年大学书法教授
习书感悟
无法而法乃为至法
学习书法的点滴体会
写毛笔字与书法的确不是一回事!
毛笔字以实用为目的,所以只要笔划清晰,字迹工整,便于识记就行了,但书法不同,不仅仅要实用,更要有艺术性,必须具备一定的审美价值。既然是艺术,必然有一定的技术含量。所以说“书法有法”!
通过学习,我对笔法、字法、墨法和章法也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一幅书法作品,比若盖一座房子,技术质量高的点划是砖瓦,结构优美的字是造型,科学合理章法是布局,浓淡枯湿相宜墨法是修饰。材料质量美、结构合理美,只是细节美,局部美;而章法美则是整体美。象王铎的书法,笔法融注于雄健的笔力之中,整幅来看,气象正大,恣肆滂沱。再如怀素《自序帖》,看似漫不经心,但起止转承,于不经意间尽藏技法。就章法而言,风雪交加,飞沙走石,长戈大戟,短兵相接,浓淡枯润无不相宜。
章法和墨法,不能片面地认为仅仅是外在的形式,而更要注重其形式下的内在美。如文字内容的健康、书法作品的个性风格、气韵、意境、神采等等,这是书法作品的核心、灵魂。笔法和字法都为这个核心服务。四者血肉相连,不可分割,可以说笔笔活、字字活、通篇活。通篇写好了,神采也在其中了。笔法、字法是材料,它们的优劣,关乎整体气韵风格。
笔法,简言之,就是用笔的方法。康有为说:“书法之妙,全在这笔,该举其要,尽在方圆。”又说,“行笔之法,十迟五急,十藏五出,十起五伏,此已曲尽其妙。”宋代书法家姜夔在《续书谱》中说“一点一画,皆有三转;一波一拂,皆有三折。”就是说每一点画的运笔,都有“起笔”、“行笔”、“收笔”三个步骤,起笔,又叫“下笔”、“落笔”、“入笔”,是书写点画的开始。凡起笔都必须有一个“逆势”,即“欲右先左”、“欲左先右”、“欲下先上”,也就是说按照点画的前进方向,先来个反方向的下笔动作等等,这些古人说的己经非常清楚了,但真正要运用自如那还得细细琢磨,反复心摹手追才能掌握。不然,不讲笔法,就会落入“野道”。
字法,简言之,就是结字的方法。它既包含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固定不变的东西,具体说,一个字是由那几个部件构成,这几个部件是平行还是交叉,是左右结构还是上下结构,那是约定俗成基本不变的。但它也充分体现书写者个性成分的东西和时代特征。看王铎《秋兴八首》,通篇灵动飞扬,每一个字都动感十足。像“城下人传黄鹤楼”的“人传”“黄”三个字,尽管看起来象个倒挂的猴子,身姿倾斜危态似倒,但平衡有点,不失稳重。再如“左辅神京旧战场”中的“神京”二字,看似纤细,但劲健不减,神韵十足,就象翩翩起舞的芭蕾舞女。
即便是抒情浓厚的草书,也有规范的书写规律,如果信马由缰随意书写,自己造字,那是绝对不行的。但结构不变的单个的字就像机器的零部件,它单独不能构成书法作品,即使是若干互不相干的字也不能构成书法作品,它只能是书法作品的基本构成、是基础。而书法的章法,才将这些基本构件组合成文章或诗词,按照美的要求艺术化地构成一幅书法作品。
章法,形象地讲,就是以笔砚为武器、以纸张为战场、以水墨为血液、以胸臆为统帅,排兵布阵,表情达意。如果说字法是巧妙处理点划关系的话,章法简言之就是合理处置字与字之间的关系。但就书法艺术本身而言,不仅仅拘泥于此,还应该牵涉到用笔关系、开合关系、行与行关系、前后关系、整体局部关系等等,从技法上讲,还可以拉长笔划创设疏密对比,可以分段分行、大块空白等等,通过章法处理,使得遥相呼应、对立统一,只有这一系列处理得恰到好处,才称得上比较完美的章法。如王铎的《秋兴八首》,其排兵布阵、收放擒纵寓于天成。其枯湿浓淡、惜墨似金妙趣横生。其第十行“白云天际雁初”和第十七行“箫箫天围太”等等,气韵流畅,奇正相生。写到五十一行,一个“图”非常抢眼,像引颈高歌者,正在让人听得入神的时候,?然而止,回味无穷。通观全篇,字字动感十足,行行前后呼应,整体活力四射。正如罗丹所说的:“一件真正完美的艺术品,没有任何一部分比整体更加重要。”我认为这正好是对中国书法章法的注脚。
墨法,就是用墨的方法。古人把水墨比作字的血液。所以有墨法成为书法创作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技法。墨过淡则伤神采,太浓则滞笔锋。力争做到“浓欲其活,淡欲其华。”宋人姜夔说:“凡作楷,墨欲乾,然不可太燥。行、草则燥润相杂,以润取妍,以燥取险。墨浓则笔滞,燥则笔枯,亦不可知也。”
王铎是用墨高手,被后世称为神笔王铎,许多人认为后王胜于前王(王羲之),可见王铎影响之大。王铎典型的用墨,开一代先河,其独特的用墨法,直接影响了他书法的结体和章法。
认真观察王铎的用墨,他用墨时笔里含水较多,书写时笔尖蘸墨较少,且蘸墨后又再蘸水,所以,每次蘸墨时书写的字比不蘸墨时写的字墨浓,而且涨墨很多,比如他的《金山寺》,“大江”二字,特别是“江”字涨墨而重,要通过洇化细辩笔迹,而“棹”字后到底是啥字很难辩认。但整体而言,就连落款“王铎”二字,也是“墨花四绽”。纵观通篇,可以看出,王铎每次蘸墨,先蘸清水,再蘸浓墨,复蘸清水,书写时任其涨枯,任其浓淡,墨韵笔情,自然流淌。再看王铎书法格调高估,结体奇绝,涨则厚,枯则古,浓重时恣肆无度,清淡时高古雅致,用笔连绵,笔笔逆入。再看那点,如高山坠石,触地瞬间,顺势一拧,入木三分,势稳形拙。
笔法和字法,甚至于墨法都服务于章法。没有笔法就没有字法,没有字法也无章法,没有局部就没有整体。所以笔法、字法、章法三者有区别而又有联系,可谓三位一体。因此,笔法、字法、墨法、章法,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古人说“无法而法乃为至法”。学习书法就是一个从无法到有法,再从有法到无法的渐进过程。初学书法,是一个由浑沌不法的状态,通过了解书法的起源、发展、结构、特点等等,完成由无知到有知的存储,即无法到有法;学习“法”,是为了走出法,最终达到无法而法的境界,这才是最高境界。就像我们临帖,其目的不是为了把帖写得以假乱真,如何如何地像,而是要在像的基础上如何从入帖完成出帖,出不了帖,终不是“我”。纵观当代书坛,才俊辈出,但有的观点不敢苟同。一笔一画讲求技法固然没有错,但过分地扭捏作态,反倒因文害意。一幅笔法精到的作品,章法气韵欠佳,终是难以传世的。习书之睱,我常想,在古代没有电脑的情况下,书法的实用性不容忽视,他们在讲技法的同时,肯定也讲求速度,如果一笔画描来描去,改来改去,一篇万言书需要多少时间才能完成?细观“二王”颜柳,也未必如此,纵览经书汉简,那是何等的爽利与疾速!难道他们不讲技法吗?其实,认真揣摩,他们将法滥熟于心,达到了“无法而法”的最高境界。
认真创作一幅书法作品,好比精心写一篇文章,有所感所悟,有酝酿构思,有谋篇布局;也有强烈的表达欲望,所以具有强烈的内在情感活动。这方面,草书表现尤为突出。试看怀素《自叙帖》,写到尽兴处,大象无形,看到的全是跳动的线条,透过这些优美的线条,看到的全是作者内心丰富的变化,并以此感染读者。
(上文作者系中国书协会员、文中书作皆为作者墨品)
文化馆美术创作
石军 山水
胡凤莲 人物
刘江峰 花鸟
梁群英 山水
书法之结构和整体布局
法创作,绝对不是临了几个月字帖就可以的,很多人写了很多年,还是不会出帖之法,尤其是写行草书的,一旦脱帖便有无所适从之感。其实创作是有规律、有决窍的,理解了结构运用之法、整体布局之妙,创作起来会更得心应用。以下这16个字,理解了的话会对创作有很大帮助,若是悟透了并熟练运用,基本上就有很多机会入国展了!
一、疏、密、大、小字形的布势
1、疏
笔画少的字必疏,遇到撇捺的字,撇短捺长显示字的舒展。当疏则疏。
“川”、“不”笔画少,应把笔画分布均匀。字形写得饱满、开朗、大方。
2、密
笔画繁多,结构复杂的字,点画应紧缩些,间距要匀称,更应注意部位之间的联系,要写得不局促又不松散。当密则密。
3、大
大的字也要在同一方块字内反映出来,它的间距要求适用,笔画注意各部位的位置,方能同字密一样,做到笔画紧缩、又能开阔方才能当大则大。
4、小
字形小的字,不能强制写小,只须把点画写得丰满些,太肥显得肿,笔画粗只要把字形,写得端正紧密,字就可以当小则小。字小笔画少也讲究字势。
二、长、短、偏、斜字形的布势
1、长
字形狭长的字,当长则长。汉字宁可长不可扁。更不能强制太长,更不能写得短,新格式观察:“具”、“食”两字都是长形字,“食”字更长。新格式在这方面不必担心,上下接近的边线一目了然。
2、短
字短的字就是扁,当扁则扁。字宽不能写得过宽。太宽显得过扁过大。新格式不可能犯这样的错误,这就是它的又一特点。要写窄它就窄、要宽就宽。要收拢、写开阔不受限制。
3、偏
字偏求正,完全要依靠格式的对称法解决。这是几千年没有解决的问题。“以”只要学会了部首的对称就不偏了。例:“方”字,的“亠”、掌握点、横的对称,下方起笔撇进中起、横折钩的横进中、钩进中。这些字就不会失去重心。
4、斜
一个字只有一撇的字斜,同样要注意重心的平稳。笔画的起笔支点以中为注意点。多撇的字更要把注意点放在起笔处。斜进中就是它的支点。这样就能保证它的平衡,这样它就能站得稳。
三、堆、插、重、并字形的布势
1、堆
三个相同的字组合成字叫堆(叠)。从几何上分歧要稳,上面的字大、下面两字左小右大。这是叠的写法最大特点,它们又相互照应,有大小之分,就有了疏密的变化,更有了三字部位的变化。
2、插
字中间有长竖或有两竖以上的字叫插。这类字的对称,对字的美起关键的作用。字的疏密、大小、偏倚、长短都应匀称、对称,插才美。
3、重
上下同形的字叫重。自然字下的字大才站得往稳妥。从笔势上着手变化其形,免得呆板单调。例:“昌”字,的横折,上的横折是一笔写成,下的横折是二笔写成。这就是它们的笔势。“出”从图示中一看就明白。
4、并
左右同形字叫并。左小右大。右占大存在借让关系。尽可能使笔势上作出就有的变化,才能使部位得以舒展。
四、向、背、孤、单字形的布势
1、向
两人脸对脸式的势称向。“向对式”见图示:要善于回避,做到障碍不犯碍。
2、背
同向对相反是背对背为背。就是背对背也要相近,也讲究呼应,不能使之分离。
3、孤
横竖只有三笔以下的字称孤。它的字如没俯仰的笔势,写得再厚重丰满,就没有书法的法。这类字要注意避免轻、浮、枯、瘦。
4、单
笔画不多而又没有偏旁的字称单。这类字注重字形写长。例:“王”、“月”两字笔画一样多,一个为小长、一个为大长。字就受看如写得粗重就重浊。
文化快讯
2015年10月30日至11月1日,由文化部主办的“第二届中国文化馆年会·文化艺术博览会”在重庆市召开,全国10名基层文化工作者获得“2015年中国文化馆榜样人物”称号,我县文化馆馆长齐旭峰光荣上榜。
据了解,“2015年中国文化馆榜样人物”,由各市(区)文化局推荐,经各省(市)文化厅遴选,文化部组织专家进行初评、终评,确定10人进入“2015年中国文化馆榜样人物”建议名单,并向社会公示无异议后,召开年会进行表彰奖励。
县文化馆馆长齐旭峰,近二十年来坚守在基层群文战线,把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县级文化馆发展成为陕西省群文系统第一方阵的排头,创造出了多个让人惊奇的第一:从2004年开始全省第一个连续四届被文化部授予的国家一级馆,全省第一批省级群文工作示范基地,全省第一个编辑出版文化馆馆志……
多年来,该馆先后7次获得全省文化系统先进集体,被省委命名为“双服务”先进集体,16次获得咸阳市文化系统先进集体,被省艺术馆定为陕西省群众文化活动示范基地,被市艺术馆定为市群众书画创作示范基地,真正把文化馆建成了群众活动之家,实现了文化馆免费开放、免费服务的重大改革。
齐旭峰同志多才多艺,他用爱与责任撑起了我县群众文化活动的舞台。他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后又参加了中国书协研修班学习,他酷爱书画,喜爱声乐。他是文化馆副研究馆员、咸阳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陕西省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文化馆协会书画专业委员会委员、陕西省群文学会常务理事等,被咸阳市委、市政府评为“十佳文化工作者”,是陕西省群文战线上拔尖的复合型人才。
主编简介
齐旭峰笔名齐黑石,斋号抱真居。1988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副研究馆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文化馆协会书画专业委员会委员、陕西美术家协会会员、陕西音乐家协会会员、陕西省群文学会常务理事、陕西春秋书画院副院长、咸阳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曾任咸阳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书画艺术研究院咸阳分院副院长。陕西省文化厅授予的拔尖人才;新华社陕西分社授予三秦名人荣誉称号;咸阳市委、市政府授予十佳文化工作者。县党代表、政协委员、咸阳市人大代表。
童年酷爱书画,不耻求学,金鸡报晓,勤学苦练,笔耕不辍。1986年进西安美术学院深造,受李习勤、王崇仁、刘永贤、陈延、刘保申等名师教诲。经年潜心砥砺,俯首钻研。2001年他又参加了中国书协研修班学习,勤求古训,尤钟“二王”。曾见教于当代大家沈鹏、文怀沙、刘炳森、吴善章、林岫、李刚田、熊伯齐等。书法作品获文化部举办的全国美术书法摄影大赛群星奖、书画作品入选国家邮政局、中国国际集邮网、中国电信三家联合推出的《美丽中国》主题邮票,并公开发行。作品参加过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展、首届全国青年书法篆刻展、全国第二届书法艺术展、中日国际扇面书法艺术展、当代三秦青年书画名家作品大联展、陕西书协自作诗联书法展等;荣获过中国书法家培训中心成果展二等奖,陕西迎奥运书画作品二等奖、陕西喜迎十八大书画展一等奖、陕西群文系统书法展一等奖,美术作品荣获中非友好展一等奖、“天柱柸”书画展金奖、陕西美协新作展一等奖、陕西优秀美术教师作品展一等奖、陕西群文系统书画展二等奖,书画作品先后在《中国书画报》、《书法报》、《陕西日报》《三秦都市报》、《社会文化》、《咸阳日报》、《青海湖》、《收藏天地》、《西部财经》等省内外报刊发表。数千幅作品被专业机构收藏,多幅作品被政府机关作为礼品赠送外国友人。
他从小热爱歌唱,曲不离口、自学声乐知识、多以民歌怡情,歌不离口尤爱民歌,虽未拜名师,却能以歌动人,经常参加公益性演出,为人民群众服务,颇受赞誉。
1997年担任乾县文化馆馆长以来,带领同志锐意改革、建章立制、开拓进取、积极探索群文工作的新路,创造了县级文化馆乾县发展模式。该馆16次获得咸阳文化系统先进集体,7次获得全省文化系统先进集体,被省委命名为“双服务”先进集体,被省艺术馆定位陕西省群众文化活动示范基地,被市艺术馆定位市群众书画创作示范基地。2015年乾县文化馆被中国文化馆协会书画专业委员会确定为书法培训中心,2004年至今该馆连续4届被文化部评为国家一级馆。
报刊联系人:石军 高凯 齐勃
联系电话:15091066567 15991371083 13186255967
征稿邮箱:120796601@qq.com 756054636@qq.com
940233465@qq.com